•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医药
  • 李慎明:中医药传统文化 重视中医药传承工作_瑶医药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副院长李慎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副院长李慎明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

      我国最具原创优势和特色的传统中医药学大有可为

      记 者:李副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的采访。2011年下半年,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赴山西运城调研,了解中医药的和发展现状,这次调研您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李慎明:这次深入城乡调研,了解和接触到传统中医药、尤其是民间传统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疑难杂症的防治或术后康复方面的一些实例。尽管有些防治方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还无解和说清,但疗效表明:我国最具原创优势和特色的传统中医药学在这些领域的确大有可为。

      遗憾的是,即便有的公立中医药机构领导和体制内名老中医也承认民间中医药对传统理论和方解更准、继承更好、运用更多,但现实里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却因有关法规未能充分考虑中医药自身特点而处在困难境地。此种情况全国普遍存在,但以民间中医药根底较深、发展较好的山西运城较为典型。

      运城是华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古人“医文相通”的传统在民间得到较好保存,当地中条山脉的中药材资源也相当丰富。建国以来,运城市卫生部门曾几次试图依照西医药的标准严格管理民间中医药,却屡不见效。后经深入调查分析才认识到:民间中医药并非漆黑一片,而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真才实学之人。在当地500万人口中,年龄50岁以上、临床能较熟练地运用传统中医药知识技能的民间中医就有1000人左右。运城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始终不甚突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中医药有效发挥了“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该市稷山县曾被誉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红旗”,近年来该市又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10年卫生局抽查了320名民间中医,其合计年门诊一百万人次左右,患者每人次日均费用普遍低于20元,而本地县中医院是42元,市中医院是75元。

      运城民间传统中医药以专科为特色。其中又以骨髓炎、针灸、痔瘘、肿瘤、难治性结核病和难治性溃疡的治疗更为见长,声名远扬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在运城民间传统中医专科医院就诊的患者80%来自外地,虽然收费标准相对较低,但这些专科医院的总收入竟占到当地医疗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由于在探索民间中医药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该市卫生局正式承担了国家有关部门“民间中医范畴及管理的立法研究”课题。

      然而,很多民间中医从来没有身份,始终从事民间中医药工作的人员在现行管理制度下,职称认定甚至从业资格等问题都始终无法得到合理解决,进而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独有的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非常不利于传统中医药的和发展。

      民间名老中医的传承问题比公立机构名老中医更为急迫

      记 者:正如您所说,很多民间传统中医不具备身份,那么民间传统中医和公立中医有何差别?这对民间名老中医的传承造成了怎样的困难?

      李慎明:民间名老中医的传承问题比公立机构名老中医更为严重、急迫,现行“师带徒”和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相比仍不相称。因为民间传统中医药和公立中医药在机构、人员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不论是临床、教育还是科研,公立机构都有一定的人员规模和层级制度。近几年各级根据“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制度、资金和人员方面为传承工作提供了一定保障。而民间中医机构多数在农村及城市边缘,又以个体诊所最多,连门诊部都稀少。规模有限、经费困难,对传承问题无力顾及。

      公立中医药机构人员不仅有执业资格,且还能逐年评定、晋升专业技术职称,达到一定职称后就有了教书育人的资格。民间中医却极不相同:历史上就以家传、师承和自学为主要学成途径。上世纪全国曾有乡村赤脚医生146万人,以传统中医药为主要服务方式。为此曾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和推介。然而行医几十年后,赤脚医生们了以西医药为标准制定的“执业医”,于是几十万人失去了行医资格。即便是得到“乡村医师”身份的人因绝大多数未曾受过“正规教育”,自然难以通过“中医类”执业医师“合璧”式的考试。因此,截至《执业医》颁行十年后的2009年,在全国调查的近60万个村卫生室中,有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的仅2.4万人,助理资格2.3万人,中药类竟无一人!而同时期从赤脚医生转为“乡村医生”的人员中能运用中医药传统方法的还有31.8万人,但他们连考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都困难,评专业技术职称就更无门可入了。

      这个现状,给民间中医里的真才实学者,给靠患者口碑相传、积累而成的民间“名老中医”的传承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卫生部门虽支持“师带徒”中医药传承方法,但为师者至少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以及“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从事临床工作15年以上”两项条件。而且在院校教授可以同时带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研究生的同时,却中医师傅同时只能带2名徒弟。不符合这些标准,为师属非法带徒,为徒不能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在运城因疗效明显而在省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民间传统中医内大致有三类情况:一是从公立医院甚至从医药管理部门“下海”或退休自立门户成为“民间中医”的,都有执业医师资格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因为这是自立门户的先决有利条件。其中个别医术高超者甚至被国家管理部门认可和推荐,承担了中医药世界的重任。二是完全依靠家传、师承或自学成才,医术高超又有各种,虽在深山僻壤但能碰上伯乐,有幸以特殊方式获得某种相关资格、荣誉的。三是完全依靠家传、师承或自学成才,医术良好但无缘碰到伯乐的,至多只有“乡村医生”头衔,甚至在赤脚医生后连最起码行医资格都没有。

      然而,即便是后两类已被事明是确有真才实学的民间传统中医,即便现有“师带徒”已经是近几年才改进过的,但这些人却依然无法符合这个:特聘了教授的,因不是国家干部没有人事档案,即便按老人老办法也拿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而特办了执业医师资格的,又被管理部门告知:从来就没有给农民评过职称,也拿不到副高职称;至于没有执业资格又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就连把脚放到起跑线上的事都不敢想。

      一些民间传统中医的行医年限都在50年左右,一方面自身就有独门绝技不的旧习俗影响,另一方面外部中青年为保障就业生计也不敢拜这类“体制外”的师傅,所以多数都是带自家子孙为徒的。而按照现行师带徒,没有学历的或同时超过两人的子孙哪怕就是带了也不能考执业资格。这样就几乎断了民间传统中医传承的。

      解决民间中医药传承问题必须从建设完善法规着手

      记 者:那么您认为应当如何从源头上解决民间中医的从业、和传承问题?

      李慎明:我认为,重视和解决民间中医药传承问题必须从建设、完善法规着手。和改善民间中医药的比挖掘、整理民间医药资源更加重要和紧迫,倘若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民间中医的从业、和传承问题,民间传统中医就失去了的空间和发展的活力。而失去了民间中医药,既是我国原创又完全符合人类新医学发展方向的传统中医药学也就失去了继承和创新的一支主力军。

      要充分认识当前国际国内所面临的中医药发展机遇和挑战,高度重视传统中医药传承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能都指望靠“良机”、“巧遇伯乐”、“领导特办”一类的方法来解决民间传统中医药的传承问题。为此,改进完善相关法规:

      一是增加具备一定年限临床工作经验(如30年以上)的“乡村医生”作为指导老师必备资格的可选项,符合此项条件的可不要求原定两项。

      二是增加带徒数量,如改为:“每年收徒两人,同时不能超过六人”之类。对师承人员的学历要求和实践经验要求的对等性和可替代性做出更灵活的。

      三是传统中医药立法的拟定和审定工作要大大加快步伐。在实施规则中应将人员区分传统中医师和传统中药师两个平行系列,使之等同于现行执业医师资格;各自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四个等级等同于现行医药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分别由县、市、省分级考核、颁证和管理。由于医药学归根结底是应用学科,因此考核内容在理论方面应侧重中医药经典、实践方面应侧重基本应用技能并以临床应用能力为重点。

      学科性质不同决定了中医药的传承问题更为重要

      记 者:其实不单单是民间中医药传承面临困难,整个中医药事业的传承都是极其重要、紧迫,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之一。您能否从学科角度,谈谈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性?

      李慎明:要认清中医药传承任务的重大紧迫,必须首先认清这是因其有别于西医药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

      西医药学属于统计学的大样本理论,强调和关注共性,偏重线性思维方法和空间概念,常用人为控制条件的方法,在短时期内进行大量样本的对比实验,用实验数据推导和完善理论与方法。而传统中医药学则属于小样本理论,强调和关注个性差别,偏重整体思维方法和时间概念,主要通过长期观测的方法取得序列数据来推导和完善理论与方法。直白地说,传统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并非未经试验,而是依靠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亿万人的生命实践验证和完善的。这两种学科的性质区别其直接结果就是:大样本理论由于可以人为控制条件,且认定短时期内聚合的大量样本互相之间可比,因此实验的时间、地点乃至主导人员的不同都不会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而小样本理论认为条件和样本个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都很大,因此时间的检验更重要。在长时期的观测过程中,由于观测者的视角和思维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在理论和方法形成、完善过程中观测者个人的、体验和经验总结的差异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人”是传承的关键。

      现实状况表明,尽快部署、加紧完善中医药传承工作已到紧要关头。为传统中医药的上述学科性质所决定,传承工作首先要确保及时从制度、人员、资金等方面提供条件,其中“及时”最为重要。2009年国家命名的30名“国医大师”,都已年逾古稀,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仅有3人,目前已有7人相继辞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五”时期认定的108名“名老中医”,目前已有22人相继去世;“十一五”时期认定的102位“名老中医”中也有8位已经去世。而掌握了疗效明显的“秘方”、“”的传统民间老中医因现行执业资格认定和传承手续办理等的影响,传承形势更为危急。此外,发达国家近年来为解决现代医药学的困境而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医药学,也吸引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中年传统中医药人才出国,削弱了“承上启下”的人才基础。

      中医药传承是一个度综合体系的问题

      记 者:结合中医药的学科性质,您认为如何使我国传统中医药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慎明:小样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传统地道中医药的应用知识技能有许多是存留在从业者的头脑和感觉中,而不是在书本里的,有一些甚至“只可意会不易言传”的情况。因此传统中医药强调口传身教心授的师带徒方法的重要性。做好中医药传承的关键在于明确传统地道中医药的应用知识技能才是首要内容。从总体而言,中医药传承工作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度综合体系的问题。

      一要兼顾“传”和“承”双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应设置有利于调动传、承双方积极性的制度。目前继承者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尽管国内外老中医和老西医之间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差距都不明显,但中青年特别是青年医之间的差距却很大。这是小样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医药人才不但成材慢而且成材难。同样学历和工作资历,中医药业的中青年就业、生活压力都相对更大。这迫切需要核心领导机关和相关部门综合考虑,统筹解决,首先卫生部门在改变“以药养医”体制的同时还应从调整医药服务收费标准入手,缩小乃至平衡两类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使中青年中医药人员的从业积极性得到提高,队伍得到充实、稳定和发展。

      二要兼顾传医和传德。传统中医药强调行医用药要用“仁心仁术”。中医药传承工作的目的是培养德艺双馨的后继人才。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且尚无彻底好转的明显迹象,很重要的就是因患者认为部分医者的职业有问题: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患者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手术。因此传承“大医精诚”的要旨、培养医德的工作相对更难。必须通过相关管理部门的官员和授业的大师、名师们以身作则、倡行职业,通过改变以往医药领域的过度市场化政策导向等一系列艰苦、持久的工作才能逐步扭转医药领域职业滑坡的现象。

      三要兼顾中医药服务“诊、断、治”三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传承。目前在三个阶段都具有高水平的中医药传者已凤毛麟角。相反的是个别中医类医院完全用化学物理检查替代了“四诊”,连形式都不走;诊断病情也不用“八纲”思而是西医的病位病名;至于治,更是直言开不了汤药,也不会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即便改进了制度,这些中青年中医想用传统地道中医药方法也不会用了。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就将危害到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后果极其严重!因此,传承内容和范围细化时一定要强调全面覆盖中医药诊、断、治三个阶段的知识与技能。

      四要兼顾中医药从业人员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实行梯度式的逐级传承制度。所言的“名老中医”年龄多在60甚至70岁以上的了,45至60岁的中老年中医很少能获此殊荣。但知识技能的获取和消化吸收多数都是渐进的,让“名老中医”直接给初出茅庐的青年从业人员传授,效果多半不是最佳,而传承给有一定积累的中年从业者效果或许会更好,因此为了使名老中医传承工作成效最大化和常态化,必须建立年龄梯度式和机构等级梯度式的逐级传承体制,老至中、中至青,省到市、市到县,逐级“传、帮、带”效果更好。

      五要兼顾中医和中药的传承。中药质量已成为影响中医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种养过程的问题外,加工方法不能传统工艺也常关键的影响因素。中医药诊治的一大特色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因材而异”,不识中药的中医不可能是好中医,中医和中药不应分而治之。但是现实的中医、中药分口管理制度,造成了中医、中药人才不能统筹培养和管理,产生了一定程度上地道中药人才比地道中医人才更缺乏,传承问题更严重的局面。因此,应尽快将中药管理职能合理回归,同时中医药传承工作一定要全面覆盖中药各种剂型药物的加工和使用方法,并且应高度重视“简便验廉”优势更加突出的各种传统非药物疗法。

      六要兼顾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中医药人才,有“名”的老中医要传、无“名”有“实”的老中医也要传。名老中医的“名”,一般特指授予的荣誉称号,如国医大师、省名老中医。民间“名老中医”的“名”则主要经患者口碑积累而成。近几年国家主管部门虽出台了一些有利传承的法规、政策,但地方执行不力的情况不在少数。许多实际从医三、四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民间中医,尤其是家传和从赤脚医生一直做下来的,由于没有副高级职称就不能名正言顺地带徒出徒。管理部门和体制内从业人员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民间中医问题,创造制度条件,帮助他们中的真才实学者总结提高和开展传承,使他们的才学也得到传承。

      七要兼顾作为服务提供方的业内传承和作为需求方的被服务群体的中医药知识传承。名老中医不但要传授地道专业的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治病救人的医药人才,而且要培养能够有效地与被服务者交流沟通、有效地中医药普及知识和适用养生防病技能的科普人才。除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外,还要带领继承者队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把提供中医药服务和开展科普结合起来。有位老人义务开办国医少儿班五年多,同时在支持下在幼儿师范、中小学和幼儿园开课,培训青少年、儿童至少四五百人,顺便还培训了家长五六百人。

      八要兼顾人用中医药、兽用中医药和农用中医药知识技能的传承。当前中兽医药和中农医药传承教育的形势相当危急,全国大专院校正规中兽医系仅剩一个,不久还可能连自主招生权都。中农医药方法更是仅有极少数特殊性质农场还在使用。食品不安全,人就没有安全。在关注人用中医药知识技能传承问题的同时,关注中兽医药和中农医药的传承问题。促使相关技术管理职能尽快合理归置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传统中医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应用的现有成功经验加以总结推广,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九要兼顾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传统医药知识技能传承。不仅是汉族,而且几乎每个兄弟民族都有传统医药,尤其是藏、蒙、维、苗、瑶、壮、彝等相对更突出。2009年国家命名“国医大师”30人,有藏族和蒙古族各一名。民族医药既有与汉族医药相似相通的部分,也有其特色优势部分。兼顾兄弟民族传统医药知识技能传承,不但对解决边疆地区群众看病用药难题有实效,而且对全面复兴中华传统医药,提高我国界医药领域的和优势地位;对于尊重民族习俗和文化多样性,建设多民族和谐共荣的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加快中医药知识权益的制度创新迫在眉睫

      记 者:如今,中药资源被低价占有,中医药知识技能被无偿使用甚至被改头换面的事例屡见不鲜。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您认为应当如何加强中医药知识权益?

      李慎明:我国目前套用的是对西医药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中医药的。知识权益领域以专利制度最明显,我国《专利审查指南》和专利分类干脆把中药归入化学药发明专利进行审查。因此,相对于人工创制、成分清楚、比例固定的西药化学药产品,我国现行专利制度不仅对中医药只能是一种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的弱,而且由于实质审查制度要求专利资料必须公开,反而为国内外竞争对手开发新药提供了很多关键信息。至于中药传统经方,因已在文献中公开而不具“新颖性”,更无法适用现代专利,严重损害了我国作为中医药知识技能原创者的权益,制约了中医药的自主发展。

      因此,要在整合、改进和完善我国专利、新药审批和中药品种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反映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医药健康、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制度。具体可从尽快改进现行《专利审查指南》的,将中医药作为于化学领域之外的一类特殊的发明专利,制定专门的审查指南基准入手,使之不但能有效中医药传统知识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还能进而扩展到对传统中医药经方、验方和药品制作工艺有关利益的,全面有效地发挥中医药传统知识继承与创新的作用。

      要严格中医药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外、组织和企业运用强大资金实力和先进现代科技纷纷涉足中医药领域研究。虽国内机构和人员参与此类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并对相关的取得实际上发挥关键作用,但多数都以配角面貌出现,甘为他人做嫁衣。应当由国家下达明确指令,期限对以国外资金为主要经费、国外机构为项目发起者和项目管理方的中医药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对尚未最终签约的此类项目,尤其是国家科研单位现职领导参与的此类项目的最终归属问题,由主管部委和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审核,做出合理约定,相关机构和个人才可签约履约。已在进行中的,可用签订相关补充协议为条件,作为继续履约的必要前提。要明确反对、高度个别机构和个别人为谋取自身名利而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

      时至今日,作为中医药发源地,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建立具有高度针对性和切实有效性的专门制度,才能正确应对当前中医药和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才能使中医药鲜明的特色优势和巨大的创新潜力在健全法规下得到充分发挥,使我国这一独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不但成为中国特色的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而且能够以中医药传统知识权益专门制度为立足点,制定相关国际公约进而建立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法律体系,为中医药世界人民提供法律保障。

      应当合理化利用库存珍稀中药材

      记 者: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由于很多中药材中含有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有关部门因此珍稀名贵中药材的使用,您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李慎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疑难杂病、新发传染病的治疗以及在预防保健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材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早在20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了麝香、虎骨、犀角、羚羊角、龟甲等入药的记载。许多在民间和医院流传很广的中药品种,有许多是用动植物命名的,比如乌鸡白凤丸、云南白药无不含有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许多珍稀动植物中药材在临床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药“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这些药都非常好,但由于代替品的功效相差甚远,像紫雪丹、至宝丹在一般药店已经不在销售,而安宫牛黄丸也重点作为退烧药来销售。中药药效的退减,严重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为世界珍稀,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今后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对已生产出的含犀牛角和虎骨成份的中药成方制剂,必须自通知发布之日起半年内查封,出售。通知发布后,我国各地区林业部门及部分药店均封存了一定数量的犀牛角和虎骨,以及含犀牛角和虎骨成份的中药制剂。不言而喻,各类药材都有它固定的药用价值年限,存放时间过久,将会导致药效全失。据了解,像犀牛角、虎骨等类名贵中药材其药效仅存50年左右,腊封中成药丸一般存放药效保质期为5年。沉睡在库房内的大量珍稀名贵中药材,与其浪费,不如高效利用。

      记 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合理化利用库存珍稀药材呢?

      李慎明: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珍稀药用动植物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资源,对提高中药防病治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中医疗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珍稀的药用资源用到解决或研治疑难重症疾病上,将这些珍稀资源,为老百姓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高效利用,发挥其药用价值,精确地用在适应证上,恰当地用在患者身上,以免浪费。

      要正确认识珍稀动物资源与利用的辩证关系,把动物与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规范养殖珍稀动物,最大限度地实现动物福利,有序利用药用动物资源,保障百姓健康。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和寻找野生中药资源代用品,创造中药合成品。建立珍稀药材及疑难杂症中医研究所,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利用库存药材,重点研发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代用品,及疑难病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加强对珍稀濒危药用野生动物药材替代品的研究,钻研人工养殖办法,对调用库存珍稀药材搞研发工作的,实行定单位、定责任人、定研发人的消耗量“三定”措施,对稀有药材类统一实行专用标识制度。

      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人工栽培是中药资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我国野生中药材资源近年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和濒危中药材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药材资源,在积极研究代用品的同时,查找具有相同功效的药品,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还可以设立中医药文化展示馆。为把中医药好、传承好、发展好,用库存名贵中药材为主题设立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这样既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又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提升国民对传承文化的和继承。

      记 者:好的,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