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药研发
  • 从江民族文化绘出致富新景 成就奔小康好子瑶药研发
  •   发布时间:2014-12-10 12:33:02来源:贵州日报

      摘要:高华村药浴成为当地人致富“好帮手”。加榜乡“稻—鱼—鸭”天然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将古老智慧、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子——花甲寨世代居住着苗族,全寨子共有31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开办了苗族刺绣工艺商铺。

      花甲寨苗族妇女精于刺绣。

      高华村药浴成为当地人致富“好帮手”。

      加榜乡“稻—鱼—鸭”天然立体农业生产模式。

      将古老智慧、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子——

      □本报记者李广平

      从江月亮山区居住着苗、瑶、壮等少数民族,山区特殊的以及古朴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习俗,造就了他们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生活产品。

      他们或因袭传统习俗或因地制宜或就地取材,历经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保留下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农业生产模式和民族医学宝藏,成为月亮山里的一枚枚瑰宝。

      如今,这些民族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绽放出绚丽光华,成为当地少数民族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子。

      苗族刺绣富了花甲寨

      一栋栋两层砖混结构的苗族民居鳞次栉比分散在公两侧,民居一楼全是刺绣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挂满了精美的绣品,让人仿佛进入了苗绣的世界……

      11月17日,记者来到坐落在202国道从江至广西融水段的从江县斗里乡马安村花甲寨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

      花甲寨世代居住着苗族,全寨子共有31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开办了苗族刺绣工艺商铺。

      村民韦培倍开办的苗族刺绣商铺里,墙壁四周挂满了刺绣产品,韦培倍正低头操作刺绣机。

      “寨子里的女娃都会刺绣。原来绣的花边全部用在自己穿的衣服上,从来都没有拿出去卖过。”韦培倍说。

      韦培倍同寨子里的其他女娃一样,凭着掌握的刺绣手艺,相约到南方打工,大部分女子所在的企业,几乎都与刺绣有关。

      打工期间,她们发现,机械化刺绣与她们的手工刺绣原本就是一个道理,又为什么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呢?

      于是,2011年,她们带着打工积攒下来的钱回到家乡,开始踏上创业之。

      韦培倍也是其中一员。2012年,她和丈夫把积蓄拿出来,贷款15万元,按照斗里乡产业发展规划,在202国道旁修建了一处二层楼的商铺房,又买了两台刺绣机器,招聘了6名绣娘。

      韦培倍他们把苗族刺绣传统构图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很快就打开了市场。2013年,她的商铺收入就有20万元。

      “今年,黎平、榕江、从江县城到我们这里买刺绣的特别多,广西来订货的也有很多。估计今年收入要比去年多,大概会有25万元。”韦培倍说。

      斗里乡干部吴文霞告诉记者,花甲寨是乡里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明年有286户要搬迁过来。为让他们安居乐业,乡里决定以苗族刺绣作为主打产业,带动移民从事刺绣产业,使花甲寨成为苗族刺绣产业园。

      瑶族药浴有商机

      翠里乡高华村坐落在月亮山腹地一隅,是一个瑶族村寨,生活在大山里的瑶族人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但是,山区阴湿的气候和古拙的生产方式,却磨砺了瑶族人的智慧。

      他们的先祖在大山里就地取材,采摘草药,用水煮沸,倒入木桶中浸泡沐浴,俗称“瑶浴”,久而久之,也就慢慢成为了瑶族洗浴习俗。

      高华村四周群山环绕,山上林木葱郁,月亮山区生物多样性特点为高华村村民采摘中草药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小就跟父辈上山采药,以前在村子附近就可以采到10几种草药,有些药要到远一点的山上才能采到,往返需要一天的时间。”瑶族村民赵成清说。

      他告诉记者,瑶药配方药材一共有40多种,现在已开发出常用的瑶族配方药就有10余种。2008年,瑶族药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从江县在大力开发民族特色产业时,把瑶族传统医药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开发。高华村村民乘势而为,村民纷纷在自己的房屋里安装洗浴设施,全村一下就有60户安装了洗浴设施。

      高华村至此拉开了发展瑶浴产业的序幕。当时,赵成清家里就安装了2套洗浴设施,月收入2000元。

      2012年,从江县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0万元,种植药材500亩。今年,高华瑶族药浴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名单,成为我省瑶族医药瑰宝。

      据翠里乡党委莫南萍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高华村瑶族药浴产业发展,2013年底,高华村成立了瑶族药浴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9个。29个社员家里都有2个瑶浴洗浴桶,还有自己的药材种植。从江县神瑶保健品有限公司在高华村一带也建设了种植。

      “我们乡与贵州大学合作开发瑶药,现在已经有浓缩液和精油两款产品研发成功。同时,我们正在建设育苗,逐步扩大瑶药种植规模,为瑶族开辟一条致富。”莫南萍说。

      “稻—鱼—鸭”遍地开花

      从江县月亮山腹地加榜梯田气势恢弘,是该县著名的农业景观之一。

      特殊的地形地貌不仅成就了当地农业生产特点,更为发展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

      加榜乡一带居住的侗族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创造出了独特的“稻—鱼—鸭”天然立体农业生产模式。

      加榜乡加车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地处加榜梯田核心区域,村子里的农民全部都是按照侗族传统模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据村民王金贵老人介绍,他小时候就看见大人们在满山坡的稻田里养鱼又养鸭。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去,一到春耕季节,大人插完秧苗后,就往田里放鱼苗和小鸭子。到了收割谷子的时候,鱼和鸭子也长大了。听寨子里的老人说,这种生产还是从侗族那里传过来的。”王金贵老人说。

      从江县相关资料显示,“稻—鱼—鸭”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由居住在加榜乡一带的侗族首创。

      采取这一独特的生产模式,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侗族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摸索创造出这一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据了解,“稻—鱼—鸭”共生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同种同养同收,这种自然繁殖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农药化肥,对食品安全起到了天然的防护作用。

      多年来,“稻—鱼—鸭”生产模式和技术已在月亮山腹地遍地开花,成为当地农民独有的农业生产模式,从江县18万亩稻田就有15万亩采用这一生产模式。

      2011年和2013年,从江县这一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分别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农业部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

      从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龙登渊介绍,该县拟充分开发利用这一古老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并与加榜梯田结合起来进行性开发,从而打造从江县独一无二的旅游景观,为当地老百姓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龙登渊还告诉记者,从江县正集中力量,准备申报“从江县加榜梯田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湿地公园”。

      记者手记

      古老的民族文化,在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世界,如何延续下去?

      从江县的少数民族作出了回答:将古老智慧、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仅找到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更为自己谋得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苗族刺绣、瑶族药浴、侗族“稻—鱼—鸭”天然立体农业,这些依然鲜活地存在于从江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古老智慧与传统技艺,告诉我们:古为今用,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