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瑶药材
  • 瑶家草药王老吉艰辛百年纷争百年
  •   100年来在战火、分产、山寨、瘟疫、动荡、和商战之中挣扎并迎来的“王老吉”,再度致命纷争。

      1912年12月24日,“王老吉”第三代传人王恒辉兄弟3人在长房家母的主持下,订立分产合约,约定各家“彼此不得侵越范围”。这次分产之后,一支远赴和海外,几经辗转发展成今天的“王老吉”;一支留守南粤省铺,几经起落,直至1956年公私合营,被并入“广州制药九厂”;第三支,历经战乱、转让等沉沦,已经无迹可循当时分产的三兄弟定然没有想到,经历百年风雨,“王老吉”的纷争会直至今日而不得消停。

      缘起:凉茶本是寻常物

      凉茶是广东、广西地区的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两广地区,夏季漫长且湿热难耐,常有瘴疠疫症蔓延。为去暑防疫,民间自古流传着各式凉茶配方,大街小巷处处是凉茶药摊。在这许多的药摊中,广州正远街的一家凉茶铺被历史的偶然所选中。这家铺子的老板叫作王泽邦,乳名阿吉。

      王泽邦本是广东鹤山桃源镇钱塘人。道光年间,鹤山瘟疫流行。王泽邦偕同妻儿上山避疫。相传他在途中巧遇一传授药方,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竟然可以解除疫病之害。他以此方帮助附近百姓治病,许多乡民饮用后立见其效。王泽邦和他的阿吉凉茶很快就名声远播。于是,他便开始在鹤山县桃源圩摆出药摊,销售大碗药茶。因卓有成效,极受欢迎,生意兴隆,驰名远近。道光八年(1828),王泽邦全家迁往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了“王老吉”凉茶店。

      据载,当时“王老吉”铺子门口摆着两个巨大铜壶,里面储存着头一天熬制的凉茶。每个铜葫芦内,大约可容纳100杯凉茶。每次有客人来,伙计就会从铜壶里倒出凉茶,盛在玻璃水杯里,每杯3文钱。药材都是提前一晚泡好,等到第二天早上再慢火熬制。有说法称,别家凉茶店里,为了增加苦味以表现浓度,会添加猪胆汁以次充好,但在王老吉凉茶铺,伙计最靠得住,不敢妄动,因此,有了“老老实实王老吉”的名声。

      由于价格低廉,饮用方便,很快站住了脚跟然而,套用一句现代话语,在广州,王老吉凉茶所占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直到再度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来广东禁烟,由于忙于军务,操劳过度,困热中暑,咽痛咳嗽,随从请来名医诊治,开方服药不见效果,病况却日渐加重。有一天,下属们听说广州有一个叫王老吉的人,善于用草药治愈各种疑难杂症,于是把王老吉请来。林则徐服了他开的草药、熬的凉茶,果然药到病除。相传,林则徐登门答谢,并问他的姓名和所用药材。王老吉答道:“大家叫我王老吉,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不禁感叹:“药无分,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啊。”随后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壶身刻着“王老吉”3个金字。王泽邦即将铜壶作为装凉茶的容器,摆在店中。林则徐的广告效应使“王老吉凉茶”名声大振。许多卖凉茶的店铺争相仿效,也做一把葫芦状的铜壶摆放在店中。直到现在,摆放一个大铜葫芦都是不少凉茶店的标志。

      相传,这几剂草药、凉茶医好了林则徐,“王老吉凉茶”的名声还传到了。道光把他召入,封为太医院院令,但王老吉过不惯宫廷生活,也不愿在达官贵人中逢迎,不久就辞官,回广州依旧卖凉茶。道光廿三年(1843),洪秀全在广州赴考,不幸身染疫症,头晕身热,站立不稳,同窗买回王老吉凉茶给他饮用,很快就平安无事。道光四十二年(1862),清廷派曾国藩率湘军围困太平的首都天京,天京战打响。太平军很多将士是两广人,不适应江浙的气候,湿热症流行,浑身酸痛无力,影响了战斗力。洪秀全想起王老吉凉茶的神奇功效,便派了一位鹤山籍的将领去广州找王老吉,买回大批包装王老吉凉茶,熬给将士喝,果然立见奇效,将士抖擞,力量大增。天京战取得了大胜在这个意义上说,王老吉凉茶其实不过是一味寻常草药,既可以疗治朝廷大员,也可以支援“起义”,并没有传说中的“传统民粹”或是“祖国遗产”这般沉重的意味。

      分家:彼此不得侵越界

      1883年王泽邦去世,享寿70岁。他在去世前,已经把凉茶铺的业务交给三个儿子长子王贵成、次子王贵祥、幼子王贵发共同管理。为了纪念父亲和经营方便,三兄弟设计了王老吉“橘红底杭线葫芦”商标并进行推广。由于生意日趋蓬勃,长子王贵成便在店铺对面多租一个铺位,简单加工成方便携带的纸袋包装凉茶料出售。这种茶料包方便携带,大受欢迎,也使凉茶推广到成为可能。当时,华工出洋正盛行,沿海地区很多中国人被人贩子骗到或南洋做,俗称“卖猪仔”。为了最大限度地赚钱,运送华工的船舱内拥挤不堪,潮湿,又无起码的通风设备,卫生条件极差,很多人生病。即便侥幸安全抵达,也将面临水土不服、恶劣的条件等。故而许多出洋华人临行前,都会带上王老吉的袋装茶料包以备不患。王老吉凉茶也借此远销新。梁启超在《新游记》中写道:“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现代报人袁效贤、李春晓伉俪浪迹美国时亦见到,在美国的不少酒店,每逢高级宴会之末,侍者必奉上一杯中国凉茶王老吉。

      由于做凉茶的药材大多需由江苏的江都运来,颇为费时,三兄弟商量后决定分产。这是王老吉子孙的第一次分家。三人把财产平分三份,三房人松散结合、分头发展。大哥王贵成去了江都开设“王老吉成记”,并且凭借药源地的优势,很快站稳了脚跟。二哥王贵祥举家迁往澳门,注册了“王老吉祥记”,与人签订了长期贸易合同,生意稳步上升。弟弟王贵发一房则留在广州守着祖铺。而王贵发也不想因循守旧,留下二儿子王恒辉和三儿子王恒端在广州,自己于1889年带着大儿子王恒裕去闯荡。1896年,王贵发的3个儿子集资在文武庙直街(今荷里活道)开设“王老吉远恒记”,并将王老吉“橘红底杭线葫芦”商标在注册,成为本地注册的第一个华人食品商标。完成商标注册后,王贵发和3个儿子约定,以后凡是王老吉远恒记的子孙,都可将王老吉出口到英联邦的各地。时值南洋群岛爆发特大流行感冒,该地又缺医少药,人人自危,各式凉茶供不应求。而远恒记王老吉因为有出口注册商标的优势,生意更是兴隆。

      王贵发于1908年在病逝,1912年12月24日,3个儿子王恒裕、王恒辉、王恒端在长房家母念慈的主持下,订立分产合约,约定各家“彼此不得侵越范围”。分家之后,王恒辉主持百年老铺,以“水碗”凉茶为主业。这家老铺可谓历经重重,先是1925年的“五卅惨案”和省港大,再是“沙基惨案”,广州人人自危,经济萧条,王老吉的生意也大受打击,不但外销市场断绝,连本地生意也成问题。随着日军的入侵,留守广州的王恒辉一家举家迁往乡间避难,省店停业。直至抗战胜利后,王恒辉的一女五子才重返故土,商议重建。其中,大姐王宝钿及丈夫胡多文出资70%,王宝璋、王宝瑶等五兄弟共同出资30%,在广州靖远复建祖铺。后迁至珠海中71号,并拓展两间分店:解放万记王老吉、洪德永记王老吉。

      与此同时,王老吉的生意一度蒸蒸日上。王恒裕一房在定居下来后,并于1915年将店铺移至中环鸭巴甸街。1925年,王老吉还被邀请前往英国伦敦参加中国产品展览会,展出凉茶包。伦敦展览会开幕当天,参观者除英王、公主等外,士绅济济一堂,在展览会上亮相的王老吉,颇被看好,外销生意更上层楼。1934年,王恒裕病逝,年仅16岁的独子王豫康扛起大梁。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沦陷的3年多日子中,许多商店都关门,王老吉的外销贸易也陷于停顿。而在不远的广州,当年约定“各自为战,不得越界”的王恒辉一房,此时也自顾不暇,并很快迎来了成为其命运转折点的公私合营潮。

      沉浮:一度消失的王老吉

      1956年5月,根据公私合营协议,广州8间历史悠久的私营中药厂合并,这8间中药厂中以王老吉最为著名,遂将此厂命名为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每年制药厂向王家等私股持有人支付5%的定息,作为分红。实际上,根据当时的情况,这一定息不但远低于制药厂的盈利,也低于银行当时的定期存款利息。1966年9月,形势发生更大的变化。私营股份被视为剥削工具,“”国有。理所应当,定息开始停止支付。“王老吉”传人、担任过代经理和账房总管的王宝璋、王宝瑶被打为“资本家”,,不久被定性为“对象”。王家对于制药厂的所有权全部被收为国有。

      尽管如此,王泽邦的后人们并没有离开制药厂。王家老小,凡在适工年龄,都进了工厂当工人维生。“王老吉”第五代传人王沛成回忆道,自己童年到少年时代,外祖母、母亲就带着他一起用浆糊黏“王老吉”凉茶包装袋。当时,他们一家人蜗居在清平上,冷巷(即走廊)就是一家人的加工车间。黏茶包并不是个轻松活,尤其是冷天气。王沛成说,自己的十个手指头都被浆糊和纸袋油印粘住,结成一层胶,第二天就冻得手指开裂。当时印刷技术效率低,不能按时按量印刷,一旦接到工厂特急指令,加工茶包就要忙到深夜。茶包黏好晾干后,每若干个为一小扎,每若干小扎为一大扎,用水草捆扎送货。茶包加工费非常低廉,1万个才0.6元。如果只是1个人,从剪纸、黏糊、取货、送货,一天工作10小时也无法加工1万个。王沛成说,母亲、外祖母常常把加工纸袋剩下的边角废料卖掉,赚的钱用来弥补运送纸袋的车资及浆糊费用。

      几经沉浮的,不只是王家后人。曾经名驰港粤、远销海外的“王老吉”商标和商誉,在公私合营不久也遇到了麻烦。随着1966年王老吉制药厂完全收归国有、王宝璋、王宝瑶被,“广大工人群众”也贴出,纷纷提出“不能为资本家树碑立传”、“王老吉也是臭老九”,要求更改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在此呼声之下,1968年,王老吉联合制药厂改名为广州中药九厂,市面上销售的“王老吉凉茶”也改名为“广东凉茶”,作为企业名称和产品商标的“王老吉”在消失了影踪。

      在,“王老吉”商标也险些退出历史舞台。光复后,经济步入战后大恢复时期,由于王老吉凉茶包对外销售已经停顿了3年多,一恢复贸易,订单便纷至沓来。日益增大的需求量催生出更具产业化的产品凉茶精。即将药料渗透入茶药内,经过焙干后入袋包装。需要饮用时,只需要沸水浸几分钟即可饮用,效果与凉茶相同,并且由于即冲即饮,更方便,也更受欢迎。生意空前火爆起来。然而此时,王豫康偶然认识了从事期货炒卖的丁某。王豫康最初拿出5万元给丁某,不到一天便赚了3万元。王豫康遂对这种赚钱方式着了迷,开始于期货炒卖。他对丁某非常信任,全权授予其公司财权物权。起初,一切都还顺利,直到一次公司一批约值百余万元的货物被丁某卷走,王豫康才。为了还债,王豫康忍痛把王老吉店铺顶让,甚至连商标也出售了。

      幸运的是,王豫康的妻子谢丽琼是位商业好手。王豫康经此打击,远赴美国经营王老吉产品在美国的分销业务,并开设中式饼店,重新筹集了一笔资金,写信邀谢丽琼赴美协助。然而此时,谢丽琼打听得知四间顶手他人的王老吉分店都因经营不善而逐间关闭,便决心留在重振王老吉声誉。1971年,顶让王老吉祖铺的股东无心经营,有意出售股份,谢丽琼以16万元把店铺买了回来,并且重新获得了商标的使用权,并传给了王老吉在海外的第五代传人王健全、王健怡。不过,兄妹二人的经营仍然不善,这一品牌在东南亚地区虽然流传甚广,然而仿冒者众,作为商标持有人和正配方传人的王氏兄妹,并未从销售中获利多少,规模始终相当有限。当东莞商人陈鸿道前往“王老吉”洽谈秘方和商标使用事宜时,竟然需要穿街过巷,最后才在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找到了这家“百年祖铺”。1995年,陈鸿道在获得了“王老吉”商标和秘方的使用权,开始生产销售,从而开始为今日的纷争埋下了伏笔。

      :民族饮料的巅峰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鸿道集团再造了“王老吉”。在1968年至1992年期间,“王老吉”在市场上是不存在的。1992年,羊城药业开始推出盒装“王老吉”和罐装“王老吉”凉茶,重新启用了这一商标。作为“国内最早的凉茶植物饮料”,在华南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但是,其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仍然有限。当时的口味较现在偏苦,产量较低,销量甚至不及旗下的陈李济、潘高寿。现任王老吉药业市场总监贺庆曾对表示,当时整个广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药品方面,饮料方面倾注精力比较少,“既然有人愿意做饮料,我们的资源自己也使用不上,不如出租算了。”

      于是,1997年2月13日,羊城药业、鸿道集团和“王老吉”的后人王健仪女士三方坐到了一起。鉴于商标的问题,鸿道集团所经营的版“王老吉”产品,无法在内地销售。因此三方达成“共同开发内地市场”的协议:羊城药业旗下的王老吉食品饮料分公司与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批准鸿道集团子公司加多宝在使用“王老吉”商标,生产并销售红色纸包装及红色易拉罐装凉茶饮料权。同时,由王老吉后人王健仪提供配方。而广药生产的王老吉,则以绿色利乐包装,以示区别。在这一协议框架下,鸿道集团旗下的广东东莞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开始生产红罐王老吉,并通过积极营销和品牌推广,将红色罐装“王老吉”从区域品牌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全国大品牌。

      2000年双方再次签署合同,鸿道集团使用“王老吉”商标有效期至2010年5月2日截止。2002年和2003年,鸿道和广药又签署了两份补充协议,将租赁期限分别延长至2013年和2020年。当时负责签署这两份协议的,是广药集团总经理李益民。他于2005年因受贿而,据悉,在签订这两份补充协议前,他共收受鸿道集团总裁陈鸿道300万港币的贿赂。这一事件成为了广药集团2011年收回使用权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此之前,加多宝将“王老吉”经营得可谓有声有色。2003年销量激增,年销售额增长近400%,从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人民币,2004年则突破10亿元而同年广药的绿盒装销售额仅为8000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后,“王老吉”向灾区捐助1亿元救助款,并冠以“要捐就捐一个义(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的美名,在市场和商誉上达到巅峰。同年,红罐装销售突破100亿元。2007年至2009年,红罐王老吉连续3年在中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随着红罐王老吉年销量跳跃式增长,广州王老吉药业自产的绿盒王老吉借着加多宝重金铺就的美誉和渠道轻松取得市场份额。2011年绿盒王老吉的销售额已接近20亿元。王老吉的品牌,在2006年的“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中排行第五,品牌价值达22.44亿元人民币。同年,包括王老吉在内的18个凉茶品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王老吉”与“王老吉”也实现了“团圆”。2004年3月4日羊城药业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后,与王健仪任董事长的同兴药业合资。双方各占48%的股份,并列为第一大股东,成立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的目标定得很高,要把的王老吉商标均转入到合资企业,在全球市场统一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品牌。2010年,王老吉药业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召开,王健仪等人任公司董事。得以分享应属于王氏后人的收益。

      这一切看上去很美的合作与发展前景,在2011年4月开始出现裂痕,并了今日的纷争局面。

      纷争:会否双输结局

      合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打造统一王老吉”的目标并没能实现。2011年初,王健仪公开抱怨,广药集团了将商标权转移至合资企业的承诺。不仅如此,广药集团还要求合资企业代售白云山凉茶,让白云山凉茶产品搭王老吉销售渠道的“便车”。广药集团还希望乘胜追击,开发多元化产品,把王老吉价值千亿元的品牌用得淋漓尽致。随后其授权广粮集团生产王老吉固元粥、王老吉莲子绿豆爽等产品的行动,便体现了这一思。

      而加多宝与王健仪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种“搭便车”的行为。2011年4月11日,加多宝集团在发布声明,称广药集团并没有取得王老吉粥类产品的商标许可。加多宝认为,广药集团授权广粮集团生产王老吉固元粥、王老吉莲子绿豆爽等产品的举措是了其外观设计的专利权。加多宝也就广药集团“盲目多元化”的发展提出了。称,借王老吉商标跨越饮料行业、甚至是跨越食品行业进行发展,不符合百年沉淀的“王老吉专注凉茶生产”的品牌内涵,也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的权威性指导。

      与此同时,广药也开始了“夺回”王老吉使用权之争。先是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主张2002年和2003年的补充协议因当事人行贿受贿而无效。2012年5月9日,仲裁委员会发出仲裁结果,认为两份补充协议均无效,之前有效的合同于2010年5月2日过期,因而鸿道旗下加多宝公司在此日期后已使用“王老吉”商标。同月,广药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公司,打算将王老吉品牌在范围更广的健康产品群中加以推广使用。

      然而,就在市场认为“王老吉”仲裁之争基本落下帷幕的时候,加多宝仍不放过任何一丝机会奋起反击。一方面,于加多宝再次状告广州药业包装、装潢侵权。另一方面,出具了一份从未公布过的《商标许可协议》,声明据合同约定,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生效日期2003年1月20日,终止日期2013年1月19日。凭借这份合同,申请开始新的仲裁。可以预见,围绕“红罐”的仲裁和诉讼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广药主张:“知名商标的装潢权与商标权不可分割,王老吉商标的回归也应该包括相应的文字、包装装潢”;而鸿道集团主张“商标与包装装潢权以及广告宣传语分离”,法院也一时难以处断。双方除了法庭上你来我往,还频繁召开各种发布会,且各执一词,力争为自己争取优势。

      就在这种拉扯厮杀中,王老吉的品牌价值无形中打了折扣。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负面新闻,比如8月15日在南昌胜利步行街,广药“王老吉”促销员与前来派送“加多宝”凉茶的加多宝工作人员发生纠纷,甚至引发斗殴。8月28日,双方在苏州的冲突再升级,甚至出现了“动刀”的恶性结果。更为现实的影响是,王老吉与加多宝饮料的销售额均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下滑。这场利益之争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一场双输结局。而两年前力压可口可乐一头的“王老吉”,也将不复当年的风光。100年来在战火、分产、山寨、瘟疫、动荡、和商战之中挣扎并迎来的“王老吉”,再度致命纷争。对此,假如“王老吉”本人再生,恐怕定然也将感觉到无奈和失望。